怎么个训练法呢?卫星照片能看出来,至少有三艘这种登陆驳船,它们在海边拼了起来,搭了个临时的“桥”或者“码头”,一直通到沙滩上。这架势,一看就是在演练装备登陆。
为啥这个训练让美军这么担心?专家们心里都清楚,这根本不是什么普通的出海练习,明摆着就是针对一个目标:台岛。练的就是怎么把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战士和他们的装备,顺利送上岛去。
为啥选在汕尾?不是离得更近的福建?这就有点意思了。按常理,这种登陆演练,离目标越近,比如在福建沿海搞,不是更像真的吗?还能顺带震慑一下岛内某些不安分的人。可解放军偏偏没选福建,而是选择了汕尾这块地方。这背后,有好几层考虑:
你想啊,这么大的动作,又是好几艘万吨大船,又是搭浮动码头的,动静小不了。为了安全,训练区域得划出老大一片海面不让别的船靠近。福建那边多忙啊,渔船、货轮来来往往。要是在那儿搞,影响太大了。解放军自己也得分心,老得担心会不会有人不小心闯进来,或者被别有用心的人偷看。
美军在福建看不成,就只能靠天上的卫星了。但卫星也不是万能的。最大的问题是,卫星拍下来的主要是照片,不是连续的电影。它们只能拍到训练场面的几个瞬间,中间发生了什么,怎么发生的,卫星拍不到。而且照片的分辨率也有限,很多关键的小细节根本看不清。这次训练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看看用这种滚装船加登陆驳船的组合,到底能在多短的时间内把整船整船的部队和装备卸完。这关系到打仗时到底能运多少兵上去。光靠几张模糊的卫星照片,美军根本算不出来具体时间,也就摸不清解放军的真实运输能力到底有多强。另外,卫星要调整轨道对准特定地方拍,次数多了,它本身也是有损耗的,等于解放军这么一练,也变相消耗了美军宝贵的卫星侦察资源。
打仗这事,环境像不像很重要。汕尾这边的海况,风浪大小、潮水涨落、海水流动的情况,跟台湾海峡挺像的。在这练,跟在台海练差不多,能让部队提前适应未来真的渡海登岛时会遇到的环境。
除了海像,汕尾这边有些沙滩的地形样子,跟解放军计划中未来登岛作战时可能选择的一些登陆点也很相似。在这片沙滩上练怎么冲滩、怎么建立滩头阵地、怎么把部队展开,等到真打的时候,战士们就不会觉得陌生,能更快进入状态,发挥出战斗力。说白了,就是让训练更贴近实战。
这次训练的主角,一个是民用的万吨滚装船,另一个就是解放军的登陆驳船。为啥要用它们组合?
这种船肚子特别大,肚子里面是平的,专门用来运汽车、卡车甚至坦克这种带轮子的东西。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装得多,一次能运好多坦克、装甲车和大炮。所以,它被认为是未来运送解放军重型部队过海峡的主力。
这种船是解放军的“独门武器”。它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能像搭积木一样,几艘拼在一起,在深水里快速搭出一个临时的浮动码头或者栈桥。有了登陆驳船,滚装船就不用非得找深水港停靠,在离岸不远的海面上,就能通过这个临时搭建的“桥”,把肚子里的重型装备和部队直接卸到沙滩上。
连小细节都不放过,这才是美军最怕的。仔细看看这次汕尾的演练,从选地方到用什么船、怎么练,方方面面都透着一股子认真劲儿,连小地方都抠得很细。这种“抠细节”的态度,恰恰是让美军和一些势力最不安的地方。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解放军的对台准备工作,已经跨过了解决“能不能登上去”这种大问题的阶段。以前的大演习,主要目标是看看有没有什么大漏洞,会不会导致整个登陆计划失败。现在不一样了,训练的重点变成了“怎么能登得更好、更快、更稳”。
比如:船上的部队怎么下船能快几分钟?装备怎么卸能更省力气?滩头阵地怎么建能更牢固?后勤补给怎么跟上才不断链?这些看起来都是小细节,但战场上,这些小细节加在一起,就能形成巨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