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通讯

对话周忠和:证明鸟类起源于恐龙,徐星的贡献比我大,挖到漂亮的化石很幸运

嘉宾简介周忠和,进化生物学及古鸟类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所长。

嘉宾简介

周忠和,进化生物学及古鸟类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所长。

对话周忠和:证明鸟类起源于恐龙,徐星的贡献比我大,挖到漂亮的化石很幸运

划重点

1.学术争论最大的好处就是逼着你不停地寻找不同的证据。

2.AI难以取代古生物学野外发掘等基础工作,目前还只是作为文字编辑助手来用。

3.做科普也要秉持着做科研的态度,保持严谨性和准确性,科普对科研起到一定支持作用。

4.碰巧我们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得到了这些漂亮的化石,只能说我们是很lucky的。

出品 |搜狐科技

作者 |周锦童

编辑 |杨锦

古生物学的研究,不必热闹,但求长久。

近日,2025未来科学大奖揭晓,季强、徐星、周忠和获“生命科学奖”,以表彰他们发现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

周忠和,进化生物学及古鸟类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所长,《知识分子》总编辑……

大会结束后,搜狐科技对话了这位“身兼数职”的院士,不过他好像对获奖本身没有太大的感觉,只说不会“偷懒”,会继续按部就班地坚持走下去。

展开全文

从研究鱼化石到鸟化石

1995年,周忠和去往美国堪萨斯大学,四年后他就拿到了古鸟类学的博士,“我觉得我拿博士学位比较快不是因为我能干,我其实比较‘笨’,只是说当时硕士毕业后因为各种原因晚了很多年出国,积攒了6年的工作经验。”周忠和谦虚地对搜狐科技说。

周忠和最开始是研究鱼类化石的,后来转变到研究鸟类化石。我国绝大多数鸟化石都是来自辽宁地区,后来出现大量恐龙化石,出国前他就做了一些鸟类化石的研究了,因此他想着回国后这方面的研究肯定也会有很大潜力。

“其实我也想过改专业,但是觉得自己有些基础了,这个专业也比较适合我的性格,而且我比较‘懒’,所以就一直‘安分守己’地朝着这个方向做下去了,我的质疑和求真精神都是很好的,只是探索精神有点弱。”周忠和自嘲道。

徐星比周忠和晚了四五年才来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但他们都是热河生物群研究课题组的,“我们‘辽西队’大概有10多个人,也是第一批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创新研究群体基金的(团队),是非常幸运的。”周忠和如是说。

当搜狐科技问及和徐星老师的合作时,周忠和表示:“徐星老师研究恐龙,我研究鸟,鸟类起源于恐龙,他负责前半段,我负责后半段,我们没有过争执,合作的很愉快。”

不过,周忠和在读研期间和一些权威的外国专家也是有过争吵的,因为他们不相信鸟类是从恐龙起源的,他还曾发文反驳这些学者的观点。

谈及研究瓶颈时,周忠和笑道:“那可就多了,科学研究会遇到现实困难,比如在挖掘方面我们就要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总要想办法应对,不过好在我们团队在科研经费方面一直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

说到这,大家最好奇的莫过于野外考察的经历。

周忠和谈到,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1990年他第一次发现鸟化石。当时他还在研究鱼化石,在辽宁朝阳的一个小山沟里,那时许多人都留在北京看亚运会,周忠和一个人跑到白鲟的研究区域去了,他觉得那是一个新物种很有趣,也就是那一次他偶然找到了两件鸟化石,此后他也转向鸟化石的研究。

“为什么印象深刻,是因为当时我雇了一个民工,我们两个人挤在一个小旅馆里,和小饭馆连着,每天睁开眼睛就去工地挖,挖了得有两个星期,第一次挖到了两件鸟的化石,但我当时知识面太窄了,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有一件鸟化石还没敲好,让我破坏了一点,很惭愧。”

“树栖”与“地栖”假说的争议还会继续

周忠和还分享了孔子鸟和华夏鸟的发现过程,以及鸟类飞行起源的“树栖”与“地栖”假说争议。

“华夏鸟是我敲出来的一块化石,在1992年发表了,孔子鸟严格意义上讲是老百姓发现的,1993年的时候我们听到这个消息就去百姓家里走访,后来偶然的机会,又去到了另外一位化石收集者的家里,看到了两块孔子鸟的标本。”

刚看到孔子鸟的标本时,周忠和并不确定是恐龙还是鸟,因为它翅膀上的爪子还比较大,保留了一些原始特征,但后来确定是鸟。

不过上面说的这两件化石还解决不了鸟类的起源问题。“解决鸟类起源问题更多的还是徐星研究的带羽毛的恐龙化石,还有前人研究的有鸟类特征的恐龙——中华龙鸟,以及后来发现的小盗龙、近鸟龙,因为这些化石和鸟的亲缘关系更近些。”

至于鸟类起源的假说,那就要提到赫胥黎,他是达尔文忠实的支持者,他认为“鸟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但18-19世纪的欧洲大家更相信“神创论”,并不相信这种说法。百年后美国古生物学家奥斯特罗姆发现恐爪龙的解剖特征和始祖鸟惊人相似,这才再次“复活”了鸟类起源自小型兽脚类恐龙的假说。

奥斯特罗姆是相信“地栖”起源说的,他认为原始鸟类是用带羽前肢作为网兜来捕昆虫为食,最后变得灵巧而上下扇动,成功飞行。但周忠和跟徐星研究小盗龙的时候发现有些不一样,他们发现赵氏小盗龙体型很小,跟鸟差不多,体长40公分左右,而且通过脚的特征来看,它们还会爬树。

“后来我们也发现很多恐龙向鸟演化的过程中,解剖学特征都显示它们具有树上生活的特性,所以我们推测‘树栖’起源说更有道理,但也有人还说这两种可能都对,开始它们是奔跑的,后来也有树栖的阶段,这两种假说某种程度都有一定道理,所以这些问题还是会继续争论的。”周忠和如是说。

当搜狐科技问及“假鳄类起源说”时,周忠和则表示:“科学上有争议是正常的,甚至美国一位跟我一起研究孔子鸟的教授一直就不相信鸟类起源于恐龙,他认为那些所谓带羽毛的恐龙是后来不会飞的鸟,它的祖先是会飞的,只是在持续飞行过程中退化了。”

“学术争论最大的好处就是逼着你不停地寻找不同的证据,毕竟要把1亿多年前的细节都复原清楚,不太容易。”周忠和坦诚地讲。

此外,周忠和也称AI难以取代古生物学野外发掘等基础工作,目前还只是作为文字编辑助手来用,毕竟科学结论的好坏取决于能否被检验、证伪,而非技术是否“时髦”。

“做科普要秉持着做科研的态度”

谈及科普工作,周忠和称科普对科研是起到一定支持作用的,对此他也分享了一些心得。

“做科普也要秉持着做科研的态度,虽然科普和科研有所不同,但科普也要追求科学的严谨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要讲的更通俗、更吸引人,比喻就是科普里最常用的方法。而且我觉得光讲是不行的,我还特别注重提问,这跟科研中质疑的精神也是一样的。”

不过,在许多人看来,古生物学是比较“冷门”的学科,搜狐科技也问及周忠和院士是否会鼓励年轻人继续从事这方面研究。

他幽默地表示:“我是比较心地善良的,一般不会‘忽悠’那么多人来学这个专业,也不会刻意地宣传,毕竟这是一个小学科,但如果真正喜欢、感兴趣、有能力,那我鼓励你来,如果不擅长又不喜欢,那我劝你慎重。”

在周忠和看来,目前我国对基础学科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对于基础研究来说,现在是最好的时代,又是最糟糕的时代。“虽然现在是重视基础研究的时代,但科研环境可能并没有很完善,年轻人‘内卷’得严重,做科研也很辛苦。”

在他看来,本次获奖是很“lucky”的。因为古生物学基础性比较强,刚开始可能有一定应用性,但后续可能是“无用的知识”,如果比较功利的话可能不会重视这样的学科。但周忠和觉得,未来一定要特别重视基础研究,因为这种基础研究的成果,往往是全球性的,能为人类增加知识的遗存。

事实上,“鸟类起源于恐龙”这个话题历经百年争议,证据越来越多,周忠和们的研究也成为支持达尔文演化学说的经典案例,当然这也得益于中国独特的化石资源。

“其实得奖我有些诚惶诚恐,因为我主要研究鸟类,徐星老师贡献更大,当然也有很多学者有这方面的研究,而且不光是研究人员,很多珍贵的化石都是在农民工人的帮助下挖掘到的,我们只是一个代表,碰巧我们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得到了这些漂亮的化石,只能说我们是很lucky的。”周忠和说。

谈及获奖后的计划,周忠和显得很淡定,“我觉得这不是分水岭,未来科普的工作我还会继续,但我主要兴趣还是在科研方面,所以原创性的科研工作我也会做,我还担任很多杂志的主编、编委工作。从研究角度讲,我希望找些有趣的问题,可以花时间去琢磨,确实没有太大的计划,这可能是我们学科的特点。”

“但我肯定不会闲着,也不会偷懒。”周忠和笑着对搜狐科技补充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冰河马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brv.cn/40671.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